不知者无罪

 烦恼即菩提   2020-04-17 22:23   1593 人阅读

常见电影里有人因不明实情而做错了事向上司请罪,上司则回答说“不知者无罪”。好一个“不知者无罪”,除了字面意思之外,它直接道明了“罪”的来源——“知”。我们常说“孩子是无罪的或者无辜的”,正因为孩子是“无知者”,老子《道德经》里也提到“复归于婴儿”。

一个无知的孩子永远都不会犯错,因为他没有对错的概念,从他了解了对错的概念的那一刻起,“对错”在他的世界里诞生了,然而如果他再次回到“对错”概念产生之前,“对错”又从他的世界里消失了,通过多次进出“对错”的概念,他了解到了那“对错”的虚妄,他看清了“对错”不过是一个游戏。就像古代女子以裹小脚为美以大脚为丑,而现代人则完全颠倒了古代的“美丑”的概念标准,不过是游戏规则改变了而已,所谓的“美丑”的概念是虚妄的,是一个游戏。然而,对于那些深信当时的标准的人来说,让他相信一切不过是一个游戏几乎是不可能的,有些人甚至会因为这些游戏规则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,对于这些人来说,一个概念就如同一副枷锁把他困住,无数的概念就如同无数副枷锁把他层层套牢。由一个概念就可以推广到千千万万个概念,所有的概念都是虚妄的,都是游戏,不仅仅是“美丑”的概念,“动静”,“高下”,“大小”,“远近”,“贫富”,“善恶”,“忠奸”,“生死”,“聚散”,“长幼”,“我与他”,“成功与失败”,“过去与未来”等等概念都是如此,都是虚妄的游戏。无数的概念,就是无数具“枷锁”,你看穿了多少?

唯有不断的入概念,再出概念,进入故事,再从故事中出来,不断地“复归于婴儿”,重新回到“无知者”的位置,如此不断练习,才能最终了知一切“知”的虚妄。罪障从何来?从进入概念并相信那概念的一刻起,罪障产生。罪障如何灭?从概念中出来,看到那概念的虚妄,了知“不知者无罪”,罪障即消。

对于致力于解脱的修行人而言,“知道”也是一种障碍,称做“知障”,从这个角度来说,知道的越多,解脱的障碍就越大。当年达摩祖师初来中原,梁武帝作为一个有一定佛学造诣的皇帝,考验达摩祖师时提问:“对朕者谁?”达摩祖师答道:“不识”,梁武帝问“站在我面前的人(指达摩)是谁?”达摩祖师回答说“不认识,不知道”,只可惜当时梁武帝心气高傲,并不能领会达摩祖师如此简洁的回答,与祖师失之交臂。

一切本无罪,罪从“知”里来。愿你以一个“无知者”的身份活着,诸罪自远离。

转载声明: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注明来自“烦恼即菩提博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