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不在身体里

 烦恼即菩提   2020-01-08 19:52   1934 人阅读

人们普通的观点认为,心在身体里,身体坏掉了,心也就死了。我要说的是,不是这样的,心不在身体里,身体坏掉不等于心的死亡。

比如,你的手被掐了一下,然后你会感觉到疼,你认为那是手“觉知”到了疼,然而,手真的有“觉知”到疼的能力吗?手不过是一堆肉、一堆细胞而已,它怎么可能会“觉知”疼,“觉知”痒,“觉知”冷,“觉知”热呢?很明显,手没有这个“觉知”以及“分辨”能力。每当分析到这儿的时候人们往往不再认为手而是认为是大脑“觉知”到了疼,认为是大脑在参与“觉知”与“分辨”,然而,大脑也不过是一堆肉,一堆细胞,它们顶多是来回传递各种生物电信号,而不会产生“疼”,“痒”,“冷”,“热”等意识。一句话,物质的东西无论怎么堆积,无论堆积的多么复杂,都不可能产生“意识”,就如同今天的超级计算机一样,各种集成电路、集成芯片超级复杂,耗电量惊人,运算速度远超人的大脑,然而它仍然不可能产生“疼痛”的意识,它仍然是物质的,它没有“觉知”与“分辨”的能力。同样,眼睛没有“觉知”并“分辨”图像的能力,耳朵也没有“觉知”并“分辨”声音的能力,“鼻子”并没有“觉知”与“分辨”气味的能力,舌头也没有“觉知”并“分辨”咸淡的能力,大脑并没有“觉知”并“分辨”意识活动的能力。我把有“觉知”与“分辨”能力的东西叫做“心”。

肉体是物质的并不能产生意识,我把能产生意识的称为为“心”。正如上面所言,“心”能“觉知”到意识也能“分辨”意识,这是“心”的两大功能。刚才用超级计算机的例子说明物质上的复杂堆积并不能够产生意识,肉体细胞的复杂堆积也是一样。现在我再用“量变引起质变”的理论来说明“心”并不会随着肉体的坏掉而死亡,众多的成语典故都证明了“量变引起质变”理论,比如“水滴石穿”,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”。我们的身体细胞也是一样,人在成年之后的几十年里身体的各个功能开始日日逐渐衰老,各个器官逐渐老化,心的“分辨”能力也会跟着下降,但是心的“觉知”功能在这几十年里丝毫没有衰老,20岁时,你的手被掐一下心会“觉知”到疼,80岁时,你的手被掐一下心仍然会“觉知”到疼,虽然80岁的手布满皱纹,皮肤变得粗糙,但是那个“觉知”没有任何衰老的变化;虽然80岁的眼睛“觉知”到的图像比20岁的眼睛模糊,“分辨”能力下降了,但是心对图像的那个“觉知”并没有丝毫变化,只是“觉知”到的内容变模糊了;心“觉知”声音也是一样,当有声音出现心能“觉知”到声音出现,当没有声音的时候心能“觉知”到无声,无论声音变大变小变有变无,那个“觉知”没有丝毫变化;心里的念头飞来飞去,但是心“觉知”念头的能力并没有跟着来去,想法来了,心“觉知”到了,想法走了,心“觉知”到了,同理,心“觉知”气味和食物的味道的时候也是如此。你发现了吗?那个“觉知”并不随着身体的衰老遵循“量变到质变”的规律,所以并不能得出“身体坏掉觉知就消失”的结论。

那么心和身体到底是什么关系呢?答案是“身体来自心的认知”,心是怎么认识身体以及万物的?第一步,心先“觉知”到存在,第二步,心去“分辨”第一步觉知到的存在。以身体举例,第一步,心“觉知”到了存在,但是在分辨那“存在”之前,心不识那“存在”为何物,经过了不断地“分辨”之后,心创建了关于“身体”的认知,创建了身体所在的“世界”的认知。从认知的产生顺序上来看,心是先于“身体”的认知和“世界”的认知存在的,是心通过分辨那“存在”产生了世界的认知,心是先于那世界的认知存在的,也就是说,世界是心认知出来的世界,世界在心里,而不是相反,在心“分辨”之前的存在是属于“觉知”的“不可知存在”,因为它是在心分辨认知之前的存在,所以是不可认知的,虽然它不可知,但是我们所有关于可知的世界的信息全都来自于它。人们常常说“我的心”如何如何,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心与世界的关系,人们把心所分辨出来的内容当做是心,而忘记了心在分辨之前的那个“觉知”到的不可认知的存在,所以当心分辨到“快乐”时,人们说“我的心好快乐啊”,当心分辨到“痛苦”时,人们说“我的心好痛苦”,当心分辨到身体死亡时,人们说“我的心死了”,人们完全忘记了心在分辨之前的那个“觉知”的存在并没有快乐,并没有痛苦,并没有死亡。在心分辨之前,并没有“这个人”与“那个人”的分别,甚至——并没有人——因为关于“人”的认知也是心分辨出来的。所以,人是怎么迷失的?从忘记那个“觉知”的存在的时候开始迷失的。其实,心“分辨”出来的东西并不可靠,或者说,心产生的认知并不可靠,因为心分辨的时候是有角度的,角度不同,产生的认知就不同,而且从我们的日常经验可得,心在不停地产生各种认知和感受,很多认知和感受都是瞬息变化或者自相矛盾的,尤其是在那认知产生之前的“觉知”存在面前,更能显出心所创建的认知的虚妄性,譬如,心分辨说“那是一个人”,“那是一棵树”,“那是一只狗”,“这个是有生命的,那个是无生命的”,真的是如此吗?“识心(代表心之分辨)”去问那“觉心(代表心之觉知)”,然而“觉心”并不回答,“觉心”只是觉知着如实的存在,觉知着“识心”的自问自答。也正因为“觉知”无知,所以它就如同“金刚”般无坚不摧,再坚固的认知在它面前都自动粉碎。因为认知存在角度,所以认知出来的存在不再是那存在本身,换句话说,存在本身是真实的,认知出来的存在则是虚妄的,它们虽然一实一虚,但是却是一体不可分割的。

身体来源于心的认知,身体在心里,而不是相反,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习惯上还是认为心在身体里,习惯上还会认为身体死亡意味着心的死亡,这都是长期失去觉知、忘记了那不可认知的存在本身之后带来的错觉,那么怎么改变这些错误的认知呢?答案就是去体验觉知,让觉知重回到你的生命里,在日常生活中带着“觉知”去做每一件事就是在体验觉知,带着觉知去看东西,带着觉知去走路,带着觉知去吃饭,带着觉知去听声音,带着觉知去品尝,带着觉知去感受念起念落,带着觉知去经历生活中的那些喜怒哀乐。

关于练习“觉知”有以下几点需要留意:

1.觉知不是意识,觉知不是念头,觉知是在意识产生之前的存在,觉知只是单纯的知道,与知道的内容(意识)无关,觉知无知,所以练习觉知并不影响日常做事,做事的时候觉知之心跟随识别之心,二者并行不悖。

2.不管你有没有注意到“觉知”的存在,觉知也一直都在,从未丢失过,你要做的就是重新注意到它,并让它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,因为它本来就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,只是被你忽略了。

3.练习觉知的要点是放松不要太用力。觉知本身无大小,无力度,大小和力度是为了描述的方便,比如刚开始练习觉知时,觉知只能照破部分轻微的烦恼,会给人一种时而有力时而无力的感觉,随着练习的增加,觉知会照破更多的烦恼执着,这样就可以说觉知变强了,但是并不是觉知真的变强了,觉知本身还是那个觉知,并没有任何变化,之所以感觉上有变化,其实是识心不断练习的结果。

4.虽然你需要经常提醒自己练习觉知,但是你不需要一天24小时都练习觉知,你只需要在想起来的时候练习觉知即可,忘记的时候就忘记,顺其自然,觉知最终是要破掉时间的概念的,在时间概念里面去练习觉知反而会成为觉知突破时间概念的障碍。

5.当不安的情绪来临时,安住在觉知上去经历紧张与恐惧的情绪,注意到觉知无知,觉知不识恐惧为何物,觉知无惧。觉知性如金刚,不会受到情绪的伤害。

6.“觉知”的其它名字:“觉”,“佛”,“真如”,“见性”,“如实的存在”,“如来”,“如如”,“自性”,“真心”,“觉心”,“心体”,“道体”,“中道”,“空”,“净土”等等,所有描述出离二元对立、出离意识分别的词汇都是指向同一个东西。

7.生活中保持觉知自己身体的动作与感受,觉知自己的念头一个一个冒出来,一个一个消失,觉知情绪的生灭,觉知看到的东西,觉知听到的声音,觉知尝到的味道,练习觉知不要太主动太用力,可采用被动跟踪法,你的注意力到了哪里觉知就跟到哪里,你的念头到了哪里觉知就跟到哪里。让觉光照破一切烦恼尘劳,安住于如实的存在,安住中道,安住空,安住净土。

8. 有人会说既然觉知一直都在,那么睡觉的时候自然也在,就问睡觉的时候如何保持觉知。我的答案是:觉心一直都在,但是识心不一定时时了解,当你睡觉了,识心休息,自然就不需要“保持”觉知了。觉心本来就不是用来保持的,“保持”是个方便说法,所谓“保持”觉知保持的其实是对觉知的体验,而不是真的保持觉知,当识心休息的时候这个体验自然也就休息了。

转载声明: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注明来自“烦恼即菩提博客”。